close
概說

古道顧名思意就是前人作為溝通兩地的一個媒介,透過古道,人與人之間能夠從事貿易及商業行為,在早期交通不像現在那樣的發達,聚落和聚落之間的往來往往是透過步行或獸力方式來連結,但時代變遷科技的進步,大部分的古道小徑,早已被柏油大馬路取代而消失在荒煙蔓草當中,或因自然力的破壞,漸漸的破壞殆盡現只剩下少數一些存在山區,或部分依然有在使用的古道,八通關古道便是一條很特別的古道,民國七十六年,由玉山國家公園委請登山專家楊南郡組隊勘查,證實日人所開的道路也就是日八通關古道,與「真正的清代八通關古道」迥然有別。同年三月,八通關古道正式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八通關古道的修築,是玉山地區開發的一個轉捩點

本區一直是高山原住民活動的區域,直到西元1875年,清政府為鞏固其對東部地區的統治,由當時的總兵吳光亮帶領修築橫越中央山脈、全長約 152公里的八通關古道,西起林祀埔(今南投竹山),經鳳凰山、東埔、八通關,越秀姑巒山到花蓮璞石閣(玉里)。西元1929 年日據時期,為加強控制當時尚未歸順的布農族人,又闢建越嶺道路,與清八通關古道雖有交會,但至大水窒以東則完全分道揚鑣。



目前仍可使用的古道僅東埔溫泉到八通關草原間約20糝里路程,古道大部分路徑因淹沒在山野荒草間,辨識不易,除八通關草原留明明顯的古道遺跡外,較完整且易接近的尚有父子繼崖對岸山腰上六十四階八尺寬石階,及乙女瀑布與對觀之間溪谷上方,所保有的一小段石階。

八通關古道西起竹山鎮經大水窟、鳳凰山東埔溫泉、八通關大草原而抵花蓮縣玉里鎮,全長約一百五十二公里。古道建於清光緒年間,由總兵吳光亮率領飛虎軍,歷時十個多月完成,是臺灣第一條橫貫東西的越領道路。

如今,古道保存最完整者,屬八通關至東埔段(西段),古道西段經過父子斷崖、雲龍瀑布、乙女瀑布和八通關草原,景色怡人,殘存歷史遺跡,是健行者的熱門路線。

八通關古道是清未前山連通後山的三條東西橫貫道路之一

約當清同治十年辛未(西元一八七一年),有琉球民因風飄流到臺灣南部的八瑤灣,不幸為牡丹社先住民所殺,覬覦臺灣已久的日本便藉詞琉球為其保護國,於同治十三年甲戌(西元一八七四年)以緝兇為由發兵臺灣。清廷深感事態嚴重,乃派船政大臣沉葆楨以欽差身份來臺灣處理臺灣防務,並以理諭、設防令日兵退兵,史稱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解決後,沉葆楨以開禁和開山撫番做為處理後期臺灣防務的重點。積極招徠墾民,開闢後山。為使前山與後山之間的陸路交通通暢,計開北、中、南三條橫貫東西的步道:北部以提督羅大春率兵十三營,自噶瑪蘭(今宜蘭)的蘇澳開至奇萊,共計二○五里;南路以海防同知袁聞柝率兵三營,分二路進行,由鳳山的赤山到卑南計一七五里,由射簝至卑南計二一四里;中路即八通關古道,以總兵吳光亮率兵三營,由林杞埔(今竹山)經鳳凰山、東埔、八通關,越過秀姑巒山,再沿拉庫拉庫溪向東,到達璞石閣(今玉里),全長二六五里,相當於一百五十二公里餘。

八通關古道工程擇於光緒元年乙亥(西元一八七五年)開工,同年十二月完成。平路路寬以一丈為準,遇有山溪,無法寬築的,便以六尺為原則。沿途叢山峻嶺,地形起伏;路面多舖粘板岩石板道,上下坡設石階;遇溝渠則架橋設墩;並築木圍、宿站及塘坊多處;各要隘、營壘分派兵勇駐紮。古道開通以後,墾民來往雖稱便利,但因瘴癘及先住民之侵襲,以致人跡罕至,畏而不前,年久日趨荒蕪,雖經數度改善,終因效果不彰,而逐漸沒入草莽中。

日人據臺以後,為控制先住民,並統治山地,乃於民國八年己未(西元一九一九年),動用番社勞役,另闢理番道路,稱為「八通關越嶺道路」,並在沿途要隘設置卅四個駐在所。至於清代的八通關古道,則因交通運輸工具的改變,早已廢棄不用。然而,從沿途碩大豪邁的碑碣中,仍然可以看出當年吳光亮率兵開山,不畏艱難的豪情壯志,對於後山的開發,實在功不可沒。



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保留清代與日據時期開闢的道路,娓娓道出台灣開發的歷史。

在鄭氏據台的陰影下,清朝對台灣的開發一直抱持著壓抑的態度,然台灣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吸引無數閩粵地區的人民前來開墾。清末,列強窺伺中國,台灣島孤懸在外,是最容易奪取的殖民地。同治十三年,日本藉口牡丹社番殺害琉球海難漁民,大學進犯,清廷只得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交涉。事後,沈葆楨力主開山撫番,於是兵分三路,自北、中、南三線開闢道路通達東部。

中路由林圯埔(南投竹山)經東埔、八通關,到璞石閣(花蓮玉里),於光緒元年(1875年)由總兵吳光亮率領飛虎軍,歷時十個多月完成,全長265華里(約152公里),即今所稱「八通關古道」。

開闢此路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廣招內地漢人至後山(東部)開墾,以充實全島,防範外國人侵擾,但招墾工作成效不彰,對古道少加利用,軍工維護不繼,於光緒十七年緊縮台政後,撫番政策名存實亡,八通關古道便逐漸荒沒。

日人據台以後,推行「五年理蕃事業」,第一步就是沒收原住民的槍枝和彈藥。大正三年 (1914年),日人執行南蕃武器沒收政策,原本相安無事的布農族蕃情大變。大正四年拉荷阿雷兄弟領導布農族攻打大分警官駐在所,即為大分事件。

事後,日人封鎖古道,拉荷兄弟受日警圍勦,移至荖濃溪上游之塔馬荷(玉穗)建立永久抗戰基地。大正八年,為全面肅清大分事件所形成的隱密勢力,故動工興築「八通關越橫斷道路」,以便包圍塔馬荷社,此路於大正十年完工,全長約 125公里。昭和六年,日人又開闢連接里壟(台東關山)至六龜(高雄六龜)之「關山越警備線」,全長約175公里。

從此散布在荖濃溪及拉庫拉庫溪兩岸的住民,完全在日人的俯瞰之中,從警備線上之「中之關駐在所」可直接監視玉穗社,南北挾攻玉穗之圖即將得逞。昭和八年(1933)拉荷阿雷出降,長達十八年連綿不斷的布農抗日行動才告一段落。

清朝八通關古道是清廷對台灣經營,由消極抵制轉為積極開發的重要里程碑,為漢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見證;日據時期開闢的八通關越橫斷道路及關山越警備線,為日人在台理蕃政策下的產物,訴說著布農抗日的英勇。路線圖



悠悠古道八通關

前山後山經南、中、北三路分別於光緒元年左右開通後,到光緒十二年,台灣建省劉銘傳出任首任巡撫,除繼續開山撫番外,更積極推動台灣現代化的建設。這時,日本人終於發現,得到台灣最好的辦法並不是直接攻打台灣,而是進犯中國北部;終至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戰敗,日本人可以犧牲遼東半島,但決不肯放鬆對台灣澎湖割讓的議和條件,1895年,台灣即淪入日本人之手。

第二年,日本陸軍中尉長野義虎,從璞石閣往西走,深入蠻荒探險,並一面踏勘古道。他是第一個登上這條道路的日本人,他曾將沿途所見寫成報告。當時雖離古道完成已有二十年餘,沿途已是雜草蔓生,形如荒蕪,但長野義虎不得不承認吳光亮與他的兵勇們協力修築的這條古道的工程好極了。大部分的道路寬度都有6尺以上,路經過森林時,砍伐林木搭架棧道,遇到岩石區域,就鑿石舖成台階,沿途清兵駐紮的營盤區柱礎仍依稀可辨,木造的營房卻是自清兵撤退後,即或已失修或為山胞上山狩獵時所砍拆以生火取暖。而後,日人在1912年曾略予整修。

一般說來,清末撫番的政策是剿撫兼施,恩威並用,與各番社之間雖時有小衝突,但大多數均能維持相安無事。到了日據時期,日人採用高壓隔離的理番政策,畫定番界,限制山區人貨出入,嚴格管制槍火彈藥,威脅到山胞狩獵之生計,山胞無法忍受,紛紛起義抗暴。璞石閣一帶沿著拉庫拉庫溪流域的布農山胞,亦於大正四年(1915年)奮勇抗日。日本人為了加強山區的統治,於大正八年又開始分東西兩路並進,整修吳光亮的古道,至大正十三年才完峻,稱之為八通關越嶺道路。

八通關(Pattonkan)原是早年居住在濁水溪上游陳有蘭溪溪谷鄒族山胞對玉山的稱呼,吳光亮開路時,八通關變成玉山下草坡之名稱,後來草坡側一座3,404公尺的山,又以八通關為名。

日本人的八通關越嶺道路,前段仍以吳光亮的古道為基礎,但後段部分路線有所不同;這並不是吳總兵當年選線不當,而是兩者目的不同。清代開山是為了聯絡前山與後山及運送糧秣彈藥,所選擇的路線除了選擇捷徑之外,儘量避免經過番社,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吳光亮所開的確切路線,資料已不全,連雅堂所撰的「台灣通史」路線以吳光亮自己命名的風雷洞等搪塞,里程也大有問題。近年來的研究認為,從八通關往東,經杜鵑營地(古名躑躅)、南營地,到花蓮南投界的大水窟為止,日本人與清代大概都是沿此線開鑿的。越過大水窟以後,據中研院史語所陳仲玉教授研究,清代古道可能就沿著拉庫拉庫溪北岸,經米亞桑、馬亞桑、阿桑來戛直奔璞石閣;日人之越嶺道則於米亞桑後過溪底來到拉庫拉庫溪南之大分,沿南岸經多美麗、新崗、山陰、瓦拉木、佳心、卓麓到達玉里。日人越嶺這路的特色是經過許多重要的番社,並在沿途設了警察駐在所。

日據前台灣的道路系統已是十分完備,前山道自恆春起經楓港、東港、鳳山、安平、嘉義、彰化、新竹、淡水到三貂溪共793里,後山道向三貂溪起經宜蘭、花蓮、台東到恆春止計808里。這1,601里的古道,現在絕大部分都變成台一號公路及台九號公路,只有北部尚有柔腸寸斷的草嶺古道殘存。

除了前山與後山的大道外,當時尚有北、中、南三條橫貫道路,北部由萬華經深坑到頭城,雖早已湮沒無跡可尋,但目前宜蘭地方人士在爭取開鑿兩條長達18公里的隧道,重開這條公路。南部由下淡水到卑南,大致是南迴鐵路的預定路線,中部的八通關古道,幾乎是全省僅存完整的古道。

八通關踩訪先人腳步 緬懷昔日越嶺艱辛

八通關古道可說是台灣第一條「橫貫公路」,從據今一百多年的清光緒年間,由當時清朝總兵吳光亮,帶著一千五百名士兵,花了十個月貫通中央山脈修建完成。八通關古道全長約152公里,起於南投竹山,終於花蓮玉里,開路至今已超過百年,不少路段荒蕪難行,據國家公園巡山員表示,走完全程需十到十五天。

八通關猶如一道歷史的長廊,清朝開山撫番、屯墾漢民;日據時期高壓理番,扼守東西咽喉。在台灣開發史上,舉足輕重。古道今已列為國家一級古蹟,同時位處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獲得很好的保護,沿線林木蓊鬱,生氣盎然,根據玉山國家公園調查,古道沿線,螢火蟲、帝雉等珍貴物種族群數量豐富,從東埔到八通關草原紀錄到的蝴蝶種類更高達一百七十七種,儼然一座高山蝴蝶園,是喜愛歷史、文化、古蹟、生態者,絕不可錯過的景點。

撇開古道開設沿線留下的古蹟不談,遊人在規劃南投旅遊時,可以將輕鬆「踩」訪的古道列入行程,淺嘗先人翻山越嶺的艱辛。

1.萬年亨衢─鳳凰目:這段古道位在鹿谷鄉鳳凰山麓,也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鳳凰谷鳥園的上方,往返約需八十分鐘;從鳥園大門進入不遠,在路的右側可看到一個「萬年亨衢古蹟」的指示牌,從這裡開始步行階梯,便可來到這段建議路線的起點,這裡最明顯的地標是「萬年亨衢」碣及旁邊清楚的古道石階。從萬年亨衢開始走,大約四十分鐘腳程後會遇到一顆巨石,巨石上有兩孔形似雙眼,這便是大家俗稱的「鳳凰目」,相傳清朝開設古道路過此處,見石眼朝向茅埔,認為是原住民出王為亂的預兆,便命人在孔中嵌入白銀,狀似睥睨,讓原住民不敢越此而過。

2.社寮─土地公鞍:這段古道位在鳳凰山支稜,俗稱蜈蚣崙,從社寮中央里枋寮巷沿著產業道路,經過一座墳場,往下坡路到溪邊,過橋左轉沿著溪邊走,便會看到一個古道的指示牌,從這裡開始走,途中有一小處路面坍方要留意,走到土地公鞍,這裡有一塊大石,形狀很像犁,也有一座克難的土地公廟。這段古道往返約需八十分鐘。為什麼叫蜈蚣崙?是因為這段古道位在稜線上,左右兩側皆是山谷,稜線上又延伸出一些小支稜,走在古道上,很像踩在蜈蚣的背上而得名;而土地公鞍的由來,是因為這裡地形像馬鞍,又有一座土地公廟得名。這段古道多桂竹林,穿梭其間,頗有風瀟瀟兮的感覺

起點東埔是布農族聚


東埔緊鄰玉山國家公園,地處陳有蘭溪、郡大山和望鄉山下,是山友登玉山主要路線,也是八通關古道必經之處。東埔以溫泉聞名,屬弱鹼性碳酸泉,沒有硫磺溫泉的刺鼻味,泉溫適中。玉山下的布農族人,是台灣居處最高的原住民族,賴狩獵為生。據布農傳說,族人狩獵時意外發現水鹿以溫泉療傷,布農族人便「以鹿為師」,汲取溫泉,用以沐浴、祛傷開啟東埔溫泉的濫觴。


在東埔春夏可採桃李,冬季可賞梅,泡湯時更可遠眺玉山頂峰皚皚白雪,邀青山為伴,與星月共浴,感受與大自然同步呼吸的樂趣。彩虹瀑布因太陽光折射,常可見一道彩虹掛於水瀑之上而得名。白練飛瀑,出於青山,氣勢磅,懾人心扉。這裡也是東埔溫泉重要的泉眼所在,冷熱交會,大自然的奧妙,在這裡不難體會。

東埔布農族人,至今仍保有傳統的生活形態,布農族的傳統技藝,像是口簧琴、弓琴、獵具製作和搗小米等,在東埔的布農族人聚落裡,還是四處可見,而布農族傳統社會裡的生命禮儀,像是長子慶祝禮、嬰兒祭、小孩成長禮、成年禮、射耳祭等,布農族人無不按照既有儀軌,行禮如儀,也成為觀光客深度東埔之旅的必備遊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yne 唯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